查看原文
其他

连这也要删减了吗?

阿怡,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19


写在前面

 

想想真的很荒诞。

 

一部立意是反歧视,包容少数群体的华语电影,在被大陆引进的时候,却为了过审把少数群体的其中一条线,删得干干净净。

 

反歧视和歧视就这样在同一部电影的内外发生了交困——

 

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的残忍,被电影之外的遭遇给最大化地呈现了。

 

《大饿》



这部台湾的华语电影在本土地区上映的时候时长是1h29m。



但当它被引进到我们某个线上平台的时候,时长却只有1h20m。



足足9分钟,消失了。


《大饿》讲的是一个胖女孩面对社会单一审美的“霸凌”,从坚持,到妥协,再到被摧毁的故事。


但除了胖,编剧还附加了一条关于一个“跨性别男孩”(也可能是异装癖,删减到已经看不出来了)的支线,把整个故事拔高到了对于少数人群如何包容的层面。

 

被删除的,恰恰就是这条支线。


我特意问了在台湾看过这部片的朋友,她对比了一下,可以确定至少有5场关于那个男孩的戏直接没了,那几场戏集中在那个男孩穿裙子表演节目的历程上。

 

所以这部电影实际上已经完全没有办法打分了,删减后的版本看起来很断裂,而且叙事很温吞,各方面也比较直白。

 

但想了半天,我还是想写一下这部电影,因为它对于少数群体的视角很新。



他不是去拍传统的那种胖女孩经历磨难减肥成功,或者实现梦想,或者自我和解的鸡汤。


而是想给观众,给单一的社会审美看,你们是怎么把一个胖女孩毁掉的。

 

这种听起来就是血淋淋的立意,是很少人有人敢碰的,但也是目前这个议题中最需要有人去碰的。


(今晚我们只讨论审美,如果当肥胖已经影响到了健康,我们当然也认为应该去减轻自己的体重,爱护自己的身体。所以这种过度肥胖的情况就不在今晚的讨论范畴里了。

 

 

对于肥胖群体的刻画

 

作为一个曾经体重150+的女孩,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很多地方都刻画出了肥胖群体的真实状态。

 

最直观的,生活在一个以瘦为美的环境里,一个胖子所要经历的外部歧视。

 

比如家人无时无刻地打击。

 

片中,阿娟的妈妈从不顾及她的感受,总是在她吃饭的时候对她说:“少吃点,越吃越胖”。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最后都会归因于“胖”这件事上,“你把自己吃成这个样子,请问哪位家长敢把菜单交给你?”



四周传来陌生人有意无意的伤害更是常发生的事。

 

公交车上,210斤的阿娟想要给老人让座,因为体型庞大,挪动时会挤到周围人。


旁人出于“好意”提醒她:“你还是坐着吧”。



楼下的小男孩喜欢拿她搞恶作剧。


他们站在阿娟的背后叫她“野猪”、“死肥婆”,还玩了一个游戏,谁输了就要去和阿娟告白,成为她的“野猪骑士”。



胖仿佛成了原罪,就连遭遇猥亵和性侵之后也要经受他人的质疑。

 

当阿娟被邻居高伯强行摸胸,在反抗的过程中不慎将高伯推下楼梯,然后跟高伯的妻子解释。


对方却朝着街坊四邻讽刺她:“你们看看多恶心啊,我老公怎么会看上这种死胖子?”


 

这个世界对于胖子是极其残忍的,要想捕捉到这些“残忍”其实并不难。


而这部片子难得之处在于,它还揭开了只有胖过的人才会知道的“秘密”。

 

比如片子里出现了一段阿娟在胃里和那个质问她“为什么瘦不下来”的人打斗的画面。


她攥着拳头一下接着一下打向对方的脸,恨不得要打死她。

 

这其实是和身体本能抗争下所产生的一种非常可怕的心理。



就像是一只被关在铁笼里发了疯的困兽。


外面食物散发的血腥味侵占了你整个大脑,不断刺激着你挣脱牢笼,而你只能用那一点残存的意志力与其对抗。

 

进食的欲望如同弹簧,越是压制它,它就会越猛烈地弹起爆发,大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极必反的意思,稍有不坚定就会失控。

 

所以很多减肥的人会出现“报复性饮食”的行为。



吃东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而是吞,是机械性地往嘴里塞。

 

有时候,可能胃早已经被食物填塞地毫无余地了,但你还是忍不住把食物继续塞进嘴里,直到食欲暂时得到满足后消散。

 

紧接着来的,是再次被一种巨大的负罪感裹挟,循环往复。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和片子里的快递员浩仁一样,给自己找到一个看似明朗的出口——“催吐”



只要把手伸进嘴里刺激喉咙产生呕吐的反应,然后将那些吃下的东西全部吐出,负罪感便会消失。


这种食欲和变瘦同时得到的满足的行为像吸毒一样让人上瘾。

 

即使牙齿和手背反复摩擦会留下疤痕,冒着胃酸腐蚀身体的危险,他们还是会在吃完东西后转身吐掉。

 

看着一只手撑着墙,另一只手伸进嘴里的浩仁,我就像是看到了曾经催吐后脸上还挂着呕吐时流出生理性泪水的自己。

 

没有胖过,永远不会知道这些有多痛苦。

 

 

瘦了就是“更美好的自己”吗?

 

片中,驱使阿娟去减肥机构报名,包括后面食欲失控做缩胃手术,都源自机构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认识更美好的自己”


在目前来看,这句话没错。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瘦”的确是享有特权的,能够在职场上或人际交往中为一个人带来便利,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浩仁也承认,自己还是“水肥猪”的时候做什么都不方便,但瘦了之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大家好像都没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只有瘦的人,才能享受这些红利?


微胖,或者胖的人,为什么默认就要失去这些权利?

 

而这些又是由谁来定义的?


 

电影给出了一个很表面的答案,减肥公司。


这句话来自他们的嘴巴,减肥机构的老师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减肥课上用那套“减肥成功学”对阿娟们进行心理打压。


制造出各种身体需要的假象,告诉那些人:


“内在美非常重要,但是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没有人想花时间探索你的内在美”

 

他们把身体变成一种消费商品,通过强调其背后存在的特殊符号意义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构成了消费社会的一个陷阱。


 

但在减肥公司背后呢?

 

我们假设,如果这是一个胖的人没有那么多苦恼,审美也没那么单一的社会,光靠减肥公司,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吗?

 

仅仅一家减肥机构所定义的“更美好的自己”,当然不足以让整个社会都对苗条的身材赋予特权。

 

真正赋予“瘦”特权和便利的是主流社会形成了一种以“瘦”为核心的单一审美标准。

 

减肥机构只能算做其中一个很小的作用力。



这种标准化、理想化身体形象不仅被塑造、被大众媒介铺天盖地的传播,还被赋予了美好意义——


“瘦了就会更美好更快乐,拥有更成功的人生”。

 

这时候,身体就不再是身体,而是一种象征符号。

 

因此人们对待与“瘦”对立的“胖”也就理所应当地否定,产生的歧视也不再停留在外表层面,“美”或“丑”的判断,还有能力上的贬低。

 

电影中,阿娟在妈妈经营的安亲班当厨师,但由于人们往往会对胖的人产生一种“懒散、毫无自控能力”的刻板印象。


所以安亲班的宣传册上永远不会印阿娟的照片。

 


包括前几年非常流行的减肥毒鸡汤:


“连体重都控制不住,如何控制自己的人生”、“胖子是没有前途的,你心灵再美,也只是一个好心肠的胖子。就算你死了,也就是个死胖子


他们厌恶的真的是“胖”吗?


我觉得不尽然。


他们只是厌恶一切与主流审美相背离的模样。



劝胖子“做自己”是一种冷漠


面对整个社会环境对于“胖”的歧视和敌意,每个人都在说着听起来无比正确的三个字:


“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电影里,瘦下来的浩仁鼓励阿娟做自己,自己却转过身出门催吐;


210斤的阿娟鼓励跨性别的小男孩做自己,然后自己去做了缩胃手术失去味觉。


小男孩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不知道。毕竟他连他的“现在”都已经被删得干干净净。




除了电影,还有我自己。


我曾经写过非常多的文反对身体羞辱,批评审美固化,鼓励所有女孩爱自己、做自己。


但合上电脑之后,我却依旧选择了节食减肥,很多个晚上饿得睡不着,直到听到周围所有人对着我说:“你好看、你真的瘦了”才满意。


社会学家库利提出过一个“镜中我”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形成的。


“我”是什么样,并不完全由我自己决定。



之前聊穿衣自由,很多人反驳我们的依据是,管别人怎么说是没有用的,做好你自己,别在意别人的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那请问,你们自己能做到吗?


我这一年也越来越试图去自省,单纯要求别人别在意外部对自己的侮辱和歧视。


这是一件听起来非常正确,鸡汤,但本质却非常冷漠的事情。


和在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社会中对女性说:“别在意那些性侵,做你自己”,没有任何区别。


只要如果整个社会依旧是以瘦为美,现实情况就是浩仁所说的那样:


“改变世界真的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快一点”



四面八方的歧视,恶意,必然会触发被定义为“胖”的群体的自我内化。


没错,又是内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我们提过很多次,因为它对于目前我们社会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体现在身材上,就是胖子对社会审美约束的内化,因为大家标准的单一,然后开始选择自我的改造。


这个时候上面我提到的那些减肥,美颜之类的消费产品,便可以再次登场,这个审美单一的怪圈,也正式闭环。


环境出现问题,要去改变的是环境,而不是被环境包裹的个体。


不管是要求别人别在意,还是要求别人顺应社会约束,都只会导致内化在各个层面发生。



那环境问题出在哪?


电影没有明说,但用了一点我认为非常精准的无台词段落,暗示给了我们——


电影最后,女主彻底崩溃,砸烂了减肥公司,一个人失神地坐在马路边上。镜头却突然扫到她面前的花坛边上,坐着一个在吃汉堡的胖小孩。



女主突然开始大笑。


我知道她在笑什么。


她在笑这个孩子可能怎么也料想不到,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恶意在等着他。


电影想问我们,未来怎么办?


写在最后


当然,这同样可以上升到一个社会如何包容少数人群的问题——


消灭他们,让他们不在大众媒介中被看到,那么,未来怎么办?



音乐/Cat naps - Time
配图/《大饿》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